防水标准

绿色标准推动生态发展

来源:      2023/1/6 14:21:58      点击:
绿色建筑不是指建筑某个阶段或某一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而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为了确保北京市的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四节一环保”,北京市政府研究制订了《关于全面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从2013年6月1日起,北京市新建建筑设计全面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北京出台绿色目标
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叶大华介绍,《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新建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率先提出实现居住建筑75%的节能目标,率先将绿色生态指标纳入土地招拍挂出让环节,率先要求编制和实施绿色生态规划。
叶大华总结了《意见》的重点内容。首先,将绿色生态指标纳入土地招拍挂出让环节,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以市场的方式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其次,从2013年6月1日起,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再其次,推动绿色生态镇(村)试点,制订规划纲要和建设实施方案。最后,推广绿色相关产业,加快形成规划、设计、咨询、施工、运营、物业、认证、计量及绿色建材的相关产业链。
叶大华强调:“推广绿色建筑需要强调全面性。一方面指空间的全面性,即不仅要考虑到室内空间,也要考虑到室外空间,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空间的综合性;另一方面是时间的全面性,除了建筑设计的环节外,绿色建筑的理念要贯穿在建造的过程中以及投入使用以后,乃至整个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无论是住宅、写字楼、医院、商场,只要符合《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符合‘四节一环保’的评价标准,就可以成为绿色建筑。”
《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要创建至少10个绿色生态示范区。自今年6月1日起,新审批的功能区规划必须编制绿色生态专项规划,这些区域将考虑职住平衡,混合用地比例不小于30%;距离住区300米到500米就可以找到公交站点或轨道交通站点;区域内要建立连续、无障碍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系统;开发后雨水外排量不大于开发前;可再生能源贡献率不低于10%;70%绿化选用本地植物;绿地和林地比例不低于30%……
“十二五”期间,北京还将创建至少10个5万平方米以上的绿色居住区。绿色居住区必须按照绿色生态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同时提倡行为节能和绿色物业管理。要求住区地块尺度控制在150米到250米范围;开发后雨水外排量不大于开发前;硬质地面遮阴率不小于50%;垃圾分类收集达标率100%;500米内公共服务设施不少于6类……
经过专家对绿色建筑的统计分析,与现行建设标准相比,北京市全面推行绿色建筑行动后,每年可再节约30万吨标准煤,到“十二五”期末可节约7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北京50万个家庭1年的耗能量,相当于70万辆家用小汽车耗能量;可再减排220万吨二氧化碳;可再节约用水915万吨,相当于7.6万个家庭1年的用水总量;可减少不可循环建筑材料的应用7.7%,相当于400万平方米建筑的建材消耗量。


绿色建筑并不奢侈
有人认为,绿色建筑是昂贵的奢侈品,需要高成本堆砌而成。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曾捷说:“绿色建筑绝不应该是高成本的。”她指出,绿色建筑是从其全寿命周期的角度考虑性价比,强调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资源的高效使用,强调因地制宜和材料的本地化,因而不一定要增加成本。即便是建设中成本增加,也完全可以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节水、节约资源等措施在一段时间内收回成本。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绿色建筑所所长焦舰通过多年绿色建筑设计实践发现,一些技术的使用确实会造成一定量的成本增加,但是随着技术提高、政策推进,绿色增量成本也会呈现下降趋势。“前期的适当投入会带来运行过程中的节约。”焦舰说,“按照常规测算,目前我们预计7年左右绿色增量成本就能收回来,以后收回成本的时间会越来越短。总体来说,绿色增量成本是在减少的,比如一个项目用了地源热泵,地源热泵就有了增量成本,但是实际上我们还减少了其他系统的费用,所以绿色建筑肯定不是高成本的。”


绿色不等同于高科技
绿色建筑是不是都是高科技建筑呢?绿色建筑的本质是让建筑适应气候、让建筑适应功能,高科技只是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手段之一,不是惟一途径。中国建筑设计咨询公司节能环保事业部总监郝军提到“被动措施优先、主动措施优化”概念。
被动措施是指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自然条件,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热、雨水入渗等措施。主动措施是指通过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优化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采暖、空调、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措施。
叶大华强调,无论是生态示范区还是绿色居住区,都需要科学规划的引导,需要绿色建筑的支撑。这就必须出台清晰、明确而又简洁易行的标准。我们要执行这样的标准建设我们的城市,让市民在工作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绿色建筑乃至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